第(2/3)页 命令是发出去了,可问题是。现在舰队距离夸贾林环礁大概有400海里,就算以最快的速度靠过去,那也只能在下午五点左右才能得到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而在此之前。舰队上空是不会有帝国的战斗机出现的! 随即,郑冠华又让参谋去把战斗情报发了出去,其中重点提到了美军有一艘舰队航母在威克岛附近海域活动,也许受了伤,当然,他没有忘记把“贝尔湖”号航母战沉的消息也发出去。 直到这个时候,郑冠华仍然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艘美军航母上会有那么多的轰炸机。在整个交战过程中,至少有超过140架的美军战机攻击了第二特混舰队,而从帝国所获得的情报来看,美军最好的舰队航母最多也就装120架战机,而且大部分时候为了保证飞行甲板的使用效率,会将携带的战机数量控制在100架以内。而现在有这么多战机攻击了第二特混舰队,那无非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美军舰队里不止一艘舰队航母,邓子超地报告有错误,二是美军有了新式航母,可以携带140架战机。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是很低的,美国如果有新地航母在建造的话,那么肯定会有相关的情报,而且现在“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大规模建造工作才刚刚开始,美国有什么理由去建造新地航母?更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在航母建造方面并不比美国落后,而按照现在的技术,要建造出可以携带140架战机的航母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这将导致航母的航空作战效率降低很多,美国建造航母的技术不可能超过唐帝国,至少不可能超过太多,那么美国有什么能力建造出可以携带140架战机,而且能够保证航空作战效率的航母呢? 越想,郑冠华越觉得疑惑,那三艘小型航母还在几百海里之外,是不可能参加战斗的,就算其在最后一次轰炸了中途岛之后,以直线航向赶过来,也不可能在此时派出轰炸机的。那么,美军中肯定还有别的航母,也许是一艘舰队航母,也许是一艘,或者多艘小型航母,反正肯定还有航母没有被发现。 可这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邓子超不大可能犯这种严重的错误,邓子超以前也执行过侦察任务,而且是公认了的最为优秀的轰炸机飞行员,他不可能连敌人有几艘航母都没有判断出来吧,除非两艘美国航母离得太远了,邓子超只发现了一艘。可同样的是,如果还有一艘美军的航母的话,那么第一轮到达的那些轰炸机就应该同时出现,而不是分成了几个批次,间隔20多分钟才出现的。如果美军有两艘舰队航母的话,那么第一批轰炸机群中就至少有36架战斗机,48架俯冲轰炸机,以及30架左右的鱼雷轰炸机。 这是以往美军双航母编队第一批轰炸机群的标准规模。如果是一艘舰队航母与一艘小型航母的话,那么第一批轰炸机群中也至少有30多架战斗机,40架左右的俯冲轰炸机。已经20架左右地鱼雷轰炸机,而且这些战机会组成一个机群,同时到达。这样第一轮轰炸就能解决掉第二特混舰队!可问题是,美军的第一轮轰炸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太多地疑问。太多的疑点了。郑冠华根本就无法准确地判断出美军到底有几艘航母,有多少轰炸机。因此,他没有急着把这些猜测发出去。到一点半左右,当两艘巡洋舰上的雷达发现了正在靠近的机群时,郑冠华立即惊呆了。美军果然还有更多的轰炸机! “机群规模在30架左右,高空进入,应该全是SBD。” “舰队加速前进,先撤出战场!”郑冠华震惊之余,没有忘记下达命令,“尽量靠近,别去掩护航母了!” 此时,“贝尔湖”号航母并没有沉没,而是严重的左倾,那两艘驱逐舰发射地十条鱼雷有六条在航母左舷爆炸。航母进水量已经超过了5000吨,而且几乎都是在左舷进水的,就算不遭到轰炸。也会在半个小时之内翻覆。结果,这艘注定要完蛋的航母“帮助”护航的战舰挡住了美军的炸弹。 33架SBD首先攻击的就是仍然在猛烈燃烧,还没有完全沉没的“贝尔湖”号航母。本来这些飞行员都判断“贝尔湖”号航母完蛋了,可斯普鲁恩斯已经下达了命令。必须要确保击沉这艘航母,不能让其有半点返回港口维修的机会,结果至少有20架SBD把炸弹“浪费”在了这艘航母上。最后,当美军飞行员发现那些护航战舰正在向南逃跑的时候,这才有十多架没有投掉炸弹的SBD追了上去。 十二架SBD没有能够顺利地突破两艘巡洋舰的防空火力网,而且巡洋舰与驱逐舰在不需要掩护航母时的灵活性增加了不少,七架SBD在投弹之前就被击落,而投下地五枚炸弹全被巡洋舰躲了过去,另外还有两架SBD在投下了炸弹之后被击落。 如果当时那21架SBD不把炸弹浪费在航母上的话,也许这两艘巡洋舰就跑不掉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