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跳动火节(伊朗最古老的节日) 伊朗年的最后一个星期三
军事体制
军制
伊朗实行义务兵役制,士兵服役期2年。
武装力量由军队和伊斯兰革命卫队组成。领袖为武装力量总司令。最高国家anquanweiyuanhui是最高军事领导和国防政策的制定机构,由总统、两名领袖代表、司法总监、议长、军队总司令、卫队总司令、国家计划和预算组织zhu席及外交、内务、国防和情报部长组成。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伊朗宪法规定政教统一,宗教领袖为武装部队总司令。最高国防委员会是领袖领导下的军事决策机构,成员有总统、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以及领袖指定的两名顾问。武装力量由正规军、革命卫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革命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部队组成。1989年7月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合并,组成松散的联合。伊朗革命以来,为了克服外国禁运,伊朗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生产自己的坦克、装甲运兵车、导弹、潜艇、军舰、导弹驱逐舰、雷达系统、直升机和战斗机。
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最高国防委员会zhu席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1989年6月上任)。武装部队司令穆罕默德·萨利米(2000年5月上任)。国防部长阿里·沙姆哈尼(1997年8月上任)。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阿卜杜勒-阿里·普尔沙斯卜(2001年2月上任)。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叶海亚·拉希姆·萨法维少将(1997年9月上任)。
兵力
伊朗现役部队51.3万人。
陆军
伊朗陆军是伊朗武装力量的主体,总兵力约35万人。编有4个军部、4个装甲师、6个步兵师、1个空降旅、2个特种作战师、若干独立装甲旅和步兵旅、5个炮兵群。主战坦克约1400辆,其中不乏先进的T-72型和“酋长”主战坦克以及中国最新型99式坦克。特别是伊朗自行生产的“佐勒菲卡尔”系列坦克,吸取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成为伊朗地面装甲力量的骨干。
伊朗地面武装力量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除了坦克,伊朗陆军还拥有近百辆装甲侦察车、上千辆步兵战斗车和装甲输送车。其拥有的近600架直升机更非伊拉克、阿富汗可比。此外,伊朗还拥有牵引火炮约2000门、自行火炮约300门,以及数量庞大的火箭炮其中包括中国WS-1火箭炮,尤其是伊朗的导弹部队更是其威慑美以的“撒手锏”武器。约35万人。编有4个军司令部、4个装甲师(每师辖3个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4~5个炮兵营)、6个步兵师(每师辖4个步兵旅,4~5个炮兵营)、1个空降旅、1个突击师、2个特种部队师、5个炮兵群、若干独立装甲、步兵、突击旅。
海军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伊朗一直比较注重海军实力建设。在前国王巴列维时期,伊朗就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购买了大量的海军装备,建立起了当时本地区最为强大的海军。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霍梅尼政权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美、英等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再加上后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伊朗海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自80年代末,伊朗把海军建设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海军在每年的国防预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1996年大约为27亿美元,近些年更是大幅上升。
伊朗海军拥有兵员2万人左右(包括约2000人的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主要海军基地有5个,其中在波斯湾有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梅尼港,在印度洋有恰赫巴哈尔(潜艇基地),在里海沿岸有恩利泽。主要作战舰艇包括俄制“基洛”级潜艇3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3艘和轻型护卫舰12艘。
空军
伊朗空军约4.5万人(其中包括1.5万名防空部队)。编有16个攻击/战斗机中队、1个侦察机中队、1个加油/运输机中队、5个运输机中队、5个地空导弹中队和16个地空导弹营。
预备役
除正规军外,规模为12万人的伊革命卫队也是伊朗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面卫队约10万人,编有13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及15-20个独立旅;海上卫队约两万人,以5个岛屿为基地,装备有45艘武装小艇;岸防部队编有炮兵和地地导弹连,现统一由海军指挥。此外不可忽视的是,伊朗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拥有庞大的预备役力量。伊朗常设预备役部队有35万人,主要是陆军。其中准军事部队“民众动员军”约20万人,多为青年志愿人员,战时可达100万人,仅有少量武器装备。宪兵15万人中包括边防部队。
驻外兵力
伊斯兰革命卫队驻黎巴嫩约400人;在苏丹派有军事顾问。
交通
公路
伊朗燃油价格较低(普通92#汽油价格约合1.5元人民币/升,95#汽油价格约合1.75元人民币/升),公路是交通运输业的主力。根据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司(CDTIC)官网数据,伊朗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路总里程约4.4万千米,正在建设的约6032千米,有3142千米处于规划研究中。其中,高速公路约2685千米,1185千米正在建设中,1882千米处于规划研究中。高速公路里程约占公路总里程的6.1%。
伊朗和邻国公路连接情况较好,与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均有公路相连接,陆路运输便捷。目前,印度在阿富汗境内建设迪拉纳姆—扎兰吉公路,未来将连接至伊朗恰巴哈尔港。
铁路
根据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司(CDTIC)官网数据,伊朗铁路已投入使用总里程13954千米,正在建设中的铁路为3276千米,处于规划研究中的铁路为6312千米。据伊朗央行2018/2019财年报告,当年全国铁路网共运输货物5050万吨,发送旅客2810万人次。目前伊朗尚未建成高铁。
伊朗铁路网以德黑兰为中心,向周边放射,连接主要城市马什哈德、大不里士、伊斯法罕、阿瓦士、阿巴斯港等,并连接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邻国。伊朗铁路轨距主要为1.435米,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94千米铁路为1.676米的宽轨。目前,伊朗与伊拉克正在建设两伊铁路(巴士拉—萨拉姆齐铁路线);帮助阿富汗建设伊朗哈夫至赫拉特的铁路线;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推动铁路网互联互通。按照伊朗20年发展计划(2005—2025年),2025年伊朗铁路总里程目标为2.5万千米。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伊朗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地铁建设。目前,德黑兰1、2、4号线、德黑兰5号线(德黑兰—卡拉季城铁线)、马什哈德1、2号线、伊斯法罕1号线、大不里士1号线、设拉子1号线已经开始运营;库姆、阿瓦士、卡拉季等城市也在推动地铁线、城郊铁路建设。根据2020年德黑兰市新的总体规划,未来还将新建8、9、10、11号共4条地铁线,开发郊区铁路线,并新建A、B两条快线。该方案的建设将一直持续到伊历1420年(公历2041年)。方案完成后,将把德黑兰的城区和郊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
水运
伊朗北接里海,南临波斯湾、印度洋,主要海港集中在波斯湾,如阿巴斯港、霍梅尼港、布什尔港、阿赛卢耶港以及新建的恰巴哈尔港等,伊朗在里海的主要港口为安扎里港。截至2020年,伊朗全国港口吞吐能力达2.5亿吨。阿巴斯港和霍梅尼港吞吐能力分列第一和第二位,吞吐量分别为7624万吨和4293万吨,两个港口的吞吐量约占伊朗港口吞吐总量的85%。2018/2019财年,港口运输货物1.396亿吨,其中石油类货物4400万吨,非油货物9560万吨;当年运送旅客1790万人次。2019/2020财年,运输货物1.47亿吨,其中恰巴哈尔港发展较快,货物装卸量近300万吨,比前一年增加60万吨。
2018年5月8日,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宣布重启对伊朗制裁,只有伊朗国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家航运)还在承接伊朗海运业务,其他船公司都已停止承接。伊朗的霍梅尼港、阿萨卢耶港、布什尔港等与阿巴斯之间没有正式的水路货运,集装箱母船主要挂靠阿巴斯港,伊朗国内小型驳船把货物运往伊朗。
空运
伊朗机场公司(IAC)管理伊朗54个机场,其中国际航空港13个(主要在德黑兰、马什哈德、伊斯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库姆、阿瓦士、阿拉克、阿巴斯港、基什岛和格什姆岛)。伊朗央行2018/19财年报告显示,伊朗机场当年运送旅客2960万人次,国内航空货运量1.26万吨。有关媒体报道,伊朗计划完成29个机场开发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国机场的客运能力。其中包括对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马什哈德国际机场进行扩建,扩建后,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旅客年运送能力将从1400万人次提升至2800万人次。
因伊核制裁影响,伊朗难以购买西方科技,在运营的客机比较老旧。根据伊朗央行2018/2019财年报告,伊朗共有311架客机,在运营客机144架。在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后,美国财政部吊销了之前发放给波音和空客公司对伊朗出售飞机的许可证。
受制裁影响,部分航空公司停飞伊朗航线。疫情前,中国公民前往伊朗的主要航线为:北京—乌鲁木齐—德黑兰(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北京—迪拜—德黑兰(阿联酋航空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德黑兰(伊朗马汉航空公司),北京—多哈—德黑兰(卡塔尔航空公司),北京—伊斯坦布尔—德黑兰(土耳其航空)。疫情发生后,仅有广州—德黑兰航线在运行。
社会福利
教育
【教 育】 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重视高等教育,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教育。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5%。目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515所,大学生近440万人。德黑兰大学是伊朗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伊朗政府设教育部,负责管理伊朗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部分师范院校。设有部长、第一副部长,以及分别主管规划和发展、小学、中学、法务和议会事务、德育和文化、体育和健康的六个副部长。附属机构有最高教育委员会秘书处、教育研究规划组织、学校创新发展组织、民办学校组织、海外学校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在全国各省市设有教育局。
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教育全面伊斯兰化。根据霍梅尼的指示,对教育系统与前政权关系密切的教授、学生和职员进行分批清洗,并在全国掀起文化革命运动,大学被迫全部关闭,直到1982年11月才再度开放。《古兰经》成为必修课,一批伊斯兰宗教大学相继建立。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伊朗的教育方针也有所调整,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文化、经济独立,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强国家抵御外国文化和经济入侵的能力。
伊朗教育结构大致如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含职高)3年,大学4年。国家现有学校约6万所,其中大部分为伊斯兰革命后建立。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实施12年免费教育,教育普及率较高,教育水平在中东国家中位于中高水平。从小学到高中,男生、女生不同校,目前儿童入学率为95%,15~24岁青年人受教育比率为97%,无明显性别差异。
高等教育:大学预科1年、大学4年(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四种学位),国立大学也实行免费教育。伊朗高等院校有300余所。
为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需要,伊朗允许设立从小学到大学的收费学校,这类学校均属私立学校,收费较高,但学校条件较好,教育质量相对更高。
医疗
伊朗宪法规定,国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通过政府公共医疗体系、民营医院及非政府(NGO)医疗救助实现其目标。虽然伊朗没有实行免费医疗,但政府实施补贴政策,药费低廉,低收入居民就医能够得到基本保障。据维基百科显示,伊朗约90%的民众都有某种类型的医疗保险,2017年伊朗医疗健康领域花费总计约960亿美元。伊朗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大致是7:3,95%以上人口可以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免疫覆盖率达9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7年伊朗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6%,与2010年最高时期占GDP的7.3%相比有所下降。预计2021年之前,伊朗的医疗保健市场将保持5%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伊朗国内市场90%的药品自产,但药品质量不高。伊朗国内近90%的医疗器械进口,某些特殊设备的进口比例更高。平均每万人拥有药师0.89人,医生7人,护士和接产师1.41人,医院床位17个。据世界时钟网统计,2020年伊朗人均寿命77.3岁,男性76.2岁,女性78.5岁。伊朗人比较讲究卫生,因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较为罕见。
科技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于2008年8月15日宣布,伊朗将会于近期发射本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用于发射卫星的火箭和发射架等设施完全由伊朗自行研发。据伊朗通讯社祚8月17日援引军方发表的声明说,军方当天成功发射“信使号”火箭,并将一颗名为“希望号”的自制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此次发射的目的是对卫星运载过程、远程发射系统、地面控制中心、地面信息站和指挥系统等进行全面测试。据报道,卫星目前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一切进展顺利,达到了所有预期目标。而艾哈迈迪-内贾德也出席了卫星发射仪式。
伊朗提炼浓缩铀被认为发展核武计划,欧美威胁制裁其石油出口,伊朗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反击。
根据电子期刊的发展中国家资讯及通讯科技发展,伊朗在2002年占1.1%的GDP,约15万人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当中2万名人员从事软件行业。2002年总共有1200家已注册的资讯科技公司,当中200家从事软件发展,2008年软件出口数目达500亿美元
互联网
在伊朗境内,所有媒体都受到国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并且必须有伊斯兰教义指导部的批准,才能公开运作。这也包括因特网。伊朗在2005年是世界的网志人口(bloggers)的第4大国家。
伊朗电信部长雷扎·塔格希普尔(Reza Taghipour)宣布,该国计划在5个月内建成全国性局域网,以打造“清洁网络”。
塔格希普尔表示,到2012年8月,伊朗所有电信运营商只能为“国家互联网”提供服务。此外,该国将用“伊朗电邮”和“伊朗搜索引擎”等服务,取代谷歌(微博)、Hotmail和雅虎等网站。
伊朗政府已经开始为“伊朗电邮”提供注册服务,用户需要提供全名和地址以供核实。
外交关系
外交政策
【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同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关系。倡导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反对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国。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主要根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解放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反对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和谈,但表示不采取干扰和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行动。主张波斯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应由沿岸各国通过谅解与合作来实现,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外国驻军,愿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6月12日开始,伊朗总统莱希开启访问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古巴等拉美三国的行程,这四个国家都遭到美国制裁,他们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2023年9月21日,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21日,伊朗外长与吉布提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会晤并表示,两国决定基于共同利益恢复外交关系。报道称,两国政府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此外,两国还决定加强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等各领域的合作。
与英国关系
2011年11月28日,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了议会前一天通过的要求降低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议案。根据这项议案,伊朗外交部须在两周内将伊朗与英国的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此外,该议案还要求伊朗政府降低两国经贸关系水平。11月29日伊朗示威者冲进位于德黑兰的英国使馆和另一处英方外交驻地,打碎玻璃,焚烧英国国旗。11月30日,英国驱逐所有伊朗外交官,关闭伊朗驻英使馆。“对伊关系降至维持外交关系的最低水平”。此后,德、法、荷、意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伊朗暗中发展核武器,但伊朗坚称其核计划用于发电和医疗目的。
与埃及关系
由于埃及在1979年为流亡国外的巴列维国王提供政治庇护,伊朗遂宣布与埃及断交。两国至今没有恢复全面外交关系,但两国在对方均设有利益代表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