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公元874年,古波斯人萨曼家族的成员伊斯玛仪·本·艾哈迈德(892~907在位)以布哈拉为首都,正式称“埃米尔”,创立了萨曼王朝,名义上仍承认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宗主权,但实际仅向哈里发奉献贡物,报告军务。他效法古波斯与哈里发宫廷建立了统一的行政和军事制度,确立了王朝与辖地的隶属关系。萨曼家族原本信奉拜火教,此时已经皈依了伊斯兰教。萨曼王朝的几代君主励精图治,一度把疆域扩张到费尔干纳以及更远的地方。由于萨曼王朝强大的影响力,中亚许多突厥人游牧部落纷纷进入波斯帝国内定居生活,此外伊斯兰教在中亚广泛流行,从而开启了中亚突厥人伊斯兰化的进程。萨曼王朝疆域最大时包括中亚、波斯大部分、阿富汗斯坦等地。

    突厥王朝

    时间:公元999年—公元1231年

    公元962年,萨曼王朝的一名突厥近卫军将领在国内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公元999年,伽色尼王朝联合中亚另一个突厥帝国——喀喇汗王朝灭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取而代之,继承了萨曼王朝的大部分领土。11世纪中期,另外一个突厥部落——乌古思人由中亚兴起,推翻了伽色尼王朝统治,并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波斯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夺取波斯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波斯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地区。

    蒙古汗国时期

    时间:公元1231年—公元1380年

    成吉思汗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细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皇帝,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侵略花剌子模,杀死皇帝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波斯并建立以波斯为中心的伊利汗国。此后,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波斯人为行政官吏。

    帖木儿帝国

    时间:公元1380年—公元1405年

    随着伊尔汗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波斯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的突厥族皇帝帖木儿(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年至1393年征服波斯全境,继而侵占伊拉克,并攻打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中亚河中地区和波斯东部,但15世纪帖木儿帝国的文化艺术相当繁荣。

    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

    时间:公元1467—公元1502年

    随着帖木儿王朝在波斯统治的衰落,两个由土克曼人建立的王朝开始强大,他们分别是黑羊王朝与白羊王朝,两个王朝发源于土耳其东部、阿塞拜疆以及波斯西北部地区。其中黑羊王朝在30、40年代实力较强,但随后被更为强大的白羊王朝击败,白羊王朝在乌宗·哈桑的带领下,一度统一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区。

    萨菲王朝

    时间:公元1501年—公元1722年

    白羊王朝时期,一个名为萨菲社团的什叶派社团在波斯西北十分活跃,这个社团的成员多为土克曼人与阿塞拜疆人。他们的首领有着古波斯贵族的头衔,趁白羊王朝动乱之际于1502年推翻其统治,建立了萨法维帝国。此后国力逐步强大,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帝国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波斯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帝国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吉尔扎伊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帝国首都伊斯法汗,并自立为波斯皇帝。

    阿夫沙尔王朝

    时间: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

    1736年,来自波斯霍拉桑地区的突厥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波斯,并以马什哈德为首都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皇帝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卡里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赞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卡里姆汗死后,赞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赞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恺加王朝所灭。

    恺加王朝

    时间:公元1779年—公元1921年

    恺加王朝建于1779年,由突厥人建立,首次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斯坦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之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伊朗虽然名义上仍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往昔波斯帝国的辉煌与今日的耻辱形成鲜明对照,伊朗在追求复兴强国的路上必然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而强烈的民族主义又很容易导致极端主义和盲目的排外思潮。”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

    时间:公元1925年—公元1979年

    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德黑兰,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41年礼萨·汗逊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巴列维执政时期,美国为了获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东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强大的军力俨然成为波斯湾地区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兰议会以79票赞成、12票反对提名摩萨台为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比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的市政发展项目。 其为在首相任内最瞩目的举动: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了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例:在国有化以前,伊朗石油业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后称英国石油,简称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后则由英国政府操控。

    在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了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导致部分伊朗人不满。

    1963年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另外,还签下了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可以享受治外法权,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审判,而是交给美国处理。伊斯兰教宗教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对,巴列维国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后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强行驱逐出境。1979年,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迫流亡,巴列维王朝覆亡。

    伊斯兰共和国

    时间:公元1979年至今

    1977年起,伊朗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升级,群众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1978年8月,国王巴列维更换内阁,宣布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在德黑兰,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积的不满情绪至此达到了巅峰,最终引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国性的动乱。

    1979年1月16日,国王礼萨·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霍梅尼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伊朗总理正式接管政权,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musilin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国与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损不少,但伊拉克更被这场战争拖得民穷财尽。战争期间,1988年美军护卫舰在波斯湾被伊朗封锁海峡的水雷炸伤,即派企业号航母战斗群报复,炸毁伊朗的锡里石油钻井平台,击沉伊朗乔森号导弹巡逻艇。

    1997年当选的温和派哈塔米总统致力于改革,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可惜由于美国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从东西两面威胁伊朗的国家安全,并用邪恶轴心这样的字眼攻讦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国内渐渐不受欢迎,受到保守派抨击。和解进程在2005年内贾德当选之后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占领。由于美军与伊朗相邻,加深双方矛盾,伊朗为了防范美军入侵而大举备战。

    2015年7月,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将解除对伊制裁。2018年5月,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逐步恢复因协议而中止的对伊制裁。

    2020年1月5日,伊朗决定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第五阶段的新步骤,以报复美国退出该协议并实施制裁的行为。

    2022年6月27日,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赛义德·哈提卜扎德(Saeed Khatibzadeh)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已正式提交加入金砖国家的申请。

    2023年当地时间8月24日上午,在南非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召开特别记者会,宣布金砖国家扩员。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获邀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地理环境

    位置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方之中东地区,属西亚,西北与阿塞拜疆(界长432公里)和亚美尼亚(界长35公里)为邻,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界长992公里)接壤,东邻阿富汗(界长936公里)和巴基斯坦(界长909公里),西接伊拉克(界长1458公里)和土耳其(界长499公里),中北部紧靠里海(海岸线长650公里)、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阿曼湾(海岸线长1,770公里)。面积1,648,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636,0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0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十六位。

    地形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西南部为厄尔布尔士山与科彼特山,东部为加恩-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德马万德峰海拔5670米,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胡齐斯坦。

    主要河流有卡流伦河与塞菲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南岸属伊朗。

    时差

    伊朗实行冬令时和夏令时。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30分,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30分。

    气候

    伊朗气候四季分明。北部春夏秋季较为凉爽,冬季较为寒冷,南部夏季炎热、冬季温暖。伊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暖和湿润,降水也往往形成于此,这和北下的冷空气有关系。而夏天的时候,伊朗由于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气温很高,且降水不多。这就是伊朗1-4月(即冬季)降水降多的原因。德黑兰最高的气温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22℃和37℃,最低气温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是3℃和7℃。

    伊朗主要有三种气候类型:

    沙漠性气候和半沙漠性气候。伊朗国内大部分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属这种气候,其特点是干热季节长,可持续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30-250毫米。

    山区气候。山区气候分为寒冷山区气候和一般山区气候二种,寒冷山区气候地区有40000平方公里,都在有高山的地区,包括阿尔俾斯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萨哈德高峰和萨巴朗高峰,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500多毫米。一般山区气候地区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250-600毫米。

    里海气候。里海地区是一狭长地带,地处里海与阿尔俾斯山脉之间,年平均降雨量600-2000毫米。

    自然资源

    【资 源】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丰富。截至2019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580亿桶,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3.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2022年,伊朗原油日产量约258万桶,日均出口量约85万桶。

    其它矿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可采量巨大。目前,已探明矿山3800处,矿藏储量270亿吨;其中,铁矿储量47亿吨;铜矿储量30亿吨(矿石平均品位0.8%),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锌矿储量2.3亿吨(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铬矿储量2000万吨;金矿储量150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锰、锑、铅、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目前,已开采矿种56个,年矿产量1.5亿吨,占总储量的0.55%,占全球矿产品总产量的1.2%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全国共有31个省。行政划分:324个地区、865个郡、982个县、2,378个乡:

    主要城市

    【首 都】 德黑兰(Tehran),人口1400多万,平均海拔1220米。年气温最高的月份为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22℃和37℃;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3℃和7℃

    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 英文:Tehra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伊斯法罕(拉丁化:Esfahan,波斯语:اصفهان),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年),居民中波斯人占总人口87.3%,突厥人占6.2%,卢里人占3%,库尔德人占0.8,此外还居住着少数巴赫蒂亚里人和亚美尼亚人。伊朗第三大城,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中、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