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黎巴嫩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黎巴嫩公路贯穿全境,截止2014年黎巴嫩公路全长约7100公里,其中沥青路3500公里。高速路约530公里。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黎政府制定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黎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车辆总数为145万辆。

    铁路

    截止2014年黎巴嫩全长335公里,全部为国有,除贝鲁特-谢卡(Chekka)段外,其余尚不能使用。

    社会

    科技

    黎巴嫩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受总理直接领导,宗旨是把科学与研究策略纳入国家政策范畴之内。科委下设国家地球物理中心、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国家遥感中心和原子能委员会等4个科研机构和一个文献中心。

    教育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中教育最发达、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成人受教育率约为93.9%,世界排名第65。多数黎巴嫩人会说阿语、法语、英语。黎巴嫩教育和高教部是内阁掌管教育事业的最高职能部门。教育体制大体分为学前教育、9年基础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四阶段。2016-2017学年,黎巴嫩全国在校学生约107万名,教职工约10万名。各类高等院校共计41所,其中综合大学4所。2016-2017年间,共200807人在大学等高等院校注册入学,其中75956名为黎巴嫩大学学生,124851名为其他大学及高等院校学生,19670名外籍留学生,毕业生共124851人。2015年共有14232名黎巴嫩学生出国留学,主要留学国家为法国、阿联酋、美国、沙特、英国等。

    黎巴嫩大学是黎巴嫩唯一一所公立综合大学,创建于1953年。2007年起,根据中黎两国文化执行计划,该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派出的留学生,每年5人,主要是阿拉伯语进修生。

    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创办于1960年。

    贝鲁特美国大学由美国教会于1866年创建,是黎巴嫩最具声望、历史最悠久和教学水平最高的大学,也是阿拉伯地区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高等学府,使用英语教学。

    圣约瑟夫大学1881年建立,是黎巴嫩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使用法语教学。2007年2月,中国国家汉办在贝鲁特开设了阿拉伯地区首家孔子学院,该学院由沈阳师范大学与圣约瑟夫大学合作管理。

    媒体

    黎巴嫩报刊出版业发达,是中东主要新闻中心, 黎巴嫩报刊发行对象不限于国内,同时面向阿拉伯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新闻协会、编辑协会、新闻摄影师协会、出版商协会是黎巴嫩报刊出版业的行会组织。黎巴嫩报刊在出版前不受黎巴嫩新闻部的审查,言责自负,违规再纠,言论比较自由。新冠疫情以来,当地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我国对黎抗疫援助事。主要的报刊、电视台、通讯社基本都开通了网站。

    主要日报有《白天报》,发行量约4万份;《军旗报》发行量约6.2万份,其中在黎巴嫩发行2.95万份;《每日星报》网络单日访客约8万人,报纸发行量约2.9万份;《家园报》发行量约1.4万份;《安瓦尔报》总发行量约5.88万份。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和《星期一早晨》等。

    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78年。属黎巴嫩电视公司所有,政府占一半资本,公司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每天有两套节目,用阿、法和英语播放新闻节目,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节目则以阿语为主。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LBC)成立于1985年,该台系私营电视台,有两套节目,其中一套称为“C33”,以法语节目为主,除播放本国编制的新闻节目外,还转播法国“TV5”电视台的法语新闻节目。未来电视台,创办于1992年,由已故前总理哈里里创建,是黎巴嫩目前第二大电视台。灯塔电视台,由黎巴嫩zhenzhu党开办,创办于1991年,是该党的宣传喉舌,节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很强。

    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是唯一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2年,属新闻部领导。每日发阿、英、法3种文字的新闻稿,只报道官方的黎巴嫩国内消息。中央通讯社为私人通讯社,创立于1982年9月。每日用阿文报道黎巴嫩国内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消息。“中东报导”是私营通讯社,1977年创办。除周末外,每日发黎巴嫩国内、外消息英文通讯稿。周末有综述和新闻分析内容的专刊。在开罗和华盛顿设有分社。

    据统计,目前黎巴嫩全国有140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娱乐性电台。其中,黎巴嫩广播电台为国家广播电台,属新闻部领导。其前身是“东方电台”,始建于1938年。1962年开始增用阿、法、英、西和葡语对外广播。内战爆发后,由于经济困难,该台被迫停止对外广播。“祖国之声”电台为黎巴嫩伊斯兰教逊尼派慈善基金会于1984年创办。每天广播20个小时,除英语新闻节目外,主要用阿语广播。“人民之声”电台由黎巴嫩共产党于1987年创办,每天广播18小时,每隔半小时有一次新闻节目。在开罗、巴黎、伦敦和莫斯科派有常驻记者。

    医疗

    黎巴嫩卫生部是政府主管医疗服务部门的最高机构。黎巴嫩卫生医疗服务系统以私营医院、诊所、药房为主体(90%),国家医疗单位为补充。截至2011年,黎巴嫩共有医院164所,其中公立医院28家,私立医院135家,军队医院1家。完全自费就医的患者占10%,其他患者或是全额或部分由政府医保合同付费,或是由医疗保险机构和慈善机构代为支付相关费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黎巴嫩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7.4%,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003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32人、护理和助产人员28人、牙医15人,药师16人;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张。

    截至2018年,黎巴嫩共有医院161所,床位约13516张,注册医生约5000人,医护人员共约2万人。

    电力

    黎巴嫩电力由国家电力公司(EDL)垄断,旗下拥有7座火电厂,理论总装机容量204万千瓦,3座小型水电站,理论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目前,黎巴嫩实际发电功率约150万千瓦,高峰期实际需求功率250万千瓦以上,缺口超过100万千瓦。社会用电短缺,大部分单位和家庭都自备了小型燃油发电机。中资企业需自备发电机。黎巴嫩电网同邻国叙利亚相联,曾经购买埃及电力,从叙利亚及约旦输送到国内。2010年,黎巴嫩发布了电力改革白皮书,并在几年间陆续发布了多个新建电厂、变电站、原有电厂大修改造等招标项目,但受制于黎巴嫩政治、安全形势,招标项目进展较为缓慢。2013年初,黎巴嫩租用土耳其发电船以缓解电力紧张。但叙利亚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大了黎巴嫩用电需求,电力紧张问题更为凸显。据黎巴嫩电力部统计,2015年底发电量为12520百万度,2016年底发电量为131.30亿度。2017年底发电量为125.62亿度,2019年底发电量为147亿度,2020年底发电量为123亿度。黎巴嫩电力公司常年亏损,每年享受黎政府补贴20亿美元左右,是黎政府高额财政赤字的重要源头之一,广受诟病。因此,改革电力部门成为黎政府提交给世界银行的改革计划中的首要任务。

    通讯

    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黎巴嫩每百位居民中有18.04位固定电话用户,这一比率列全球210个国家(地区)第99位。黎巴嫩每百位居民中有70.5位互联网用户, 这一比率列全球208个国家(地区)第49位。2020年,黎巴嫩拥有428万名手机用户。2011年,黎巴嫩正式启动了3G业务,2013年2月,华为公司携手黎巴嫩移动供应商Touch公司在黎巴嫩进行了4G关键技术全球首次路演。2013年,黎巴嫩启动了4G网络建设,黎巴嫩移动运营商于2013年在贝鲁特部分地区开通了4G网络,2014年黎巴嫩加大了4G网络建设力度,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2014年6月,黎巴嫩下调了电信资费,但下调后的资费标准仍相对较高。2017年,黎巴嫩启动光纤到户项目招标工作,固网现代化工程起步。2018年及2019年,黎巴嫩电信部继续同华为、诺基亚等公司合作推进光纤到户项目。2018年10月,黎政府与华为及TOUCH签署了5G技术立项协议;2019年10月,华为在哈里里机场设置5G示范站。

    时装

    黎巴嫩的时装在中东久负盛名,21世纪初,黎裔时装设计师更是火爆欧美,有多人跻身世界一流时装设计师的行列。现年40岁的伊利·萨阿卜的时装为众多好莱坞明星青睐,200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哈里·贝瑞领奖时身着的那套艳压群芳的晚装,即出自萨阿卜之手,他还曾荣获黎巴嫩总统颁发的共和国勋章。黎巴嫩还以美女闻名遐迩,来自黎巴嫩的美女曾多次戴上世界小姐的桂冠。在贝鲁特等都市的街头漫步,到处可见明眸皓齿、婀娜窈窕的美女,打扮既入时又开放。所有这些令外来游客流连忘返,难以相信自己身处一个阿拉伯的都市。贝鲁特还拥有阿拉伯世界较为少见的众多夜总会、酒馆、赌场、跑马场,这些主要集中在东部基督徒聚集区的游乐场所,为贝鲁特带来了繁华与喧嚣,也与城市西部musilin聚集区传统、保守而宁静的氛围形成巨大反差。

    民生

    2002年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出生率千分之二十八。至2005年,黎共有医院161所,床位约9700张,注册医生约4000人,医护人员共约2万人。

    外交

    外交政策

    黎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对在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及国际法准则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对外强调其阿拉伯国家属性,调整与叙利亚关系,积极发展同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国的关系,重视同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黎巴嫩为2010-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外交关系

    黎巴嫩与98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其中61个国家在黎巴嫩设有使馆。

    同中国的关系

    美籍黎巴嫩人马海德是首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外国人;他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两次国共内战和中国抗日战争,在八路军、工农红军和解放军都曾担任高级军职。马海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公共卫生事业,病逝后被安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

    黎巴嫩与中华民国在1954年建交。黎巴嫩一直实行亲西方政策,但时任总理拉希德·卡拉米领导下的黎巴嫩内阁在1955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示好,并主动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协定。1956年下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黎巴嫩设立商务代表处;翌年,黎巴嫩在联合国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会议上支持美国提出的缓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而召回驻当地的商务代表,并于1960年上半年撤回代表处。

    其后,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偏向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一些黎巴嫩左派议员促请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7月中旬,美国派兵登陆黎巴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团体、minzhudangpai、工厂、学校以及共青团随即举行集会,抗议美国此举。

    中、黎1971年11月9日建交,双边关系发展平稳。

    中国对黎主要出口商品是机电类产品、纺织品、电子设备、汽车类、家具等,我从黎进口商品主要是废金属等产品。21世纪初,我多次向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11年中黎双边贸易总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我出口14.6亿美元,进口0.2亿美元。2012年1-9月,中黎贸易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发生爆炸,中国是其中一个为黎巴嫩提供支援的国家。

    同美国的关系

    黎、美于1943年建交。黎巴嫩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力求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美支持黎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塔伊夫协议》;敦促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境内;要求黎政府解除zhenzhu党武装。1997年美解除了长达12年之久的对美公民赴黎禁令。美在“9·11”事件后宣布黎zhenzhu党为恐怖组织,并向黎政府提出了冻结该组织武装行动、资金,双方进行情报合作等一系列要求,并暗示可能对zhenzhu党动武。黎政府则坚持认为应将民族抵抗运动与恐怖主义区别对待,部分拒绝美的要求。此外美在安理会审议联黎部队任期问题时支持削减联黎部队人数、变更其职能,亦使黎感到不满。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美国加大对黎问题的干预力度,迫使叙从黎撤军,支持黎反叙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对黎影响力增强。4月、10月、12月,美联合法、英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哈里里遇害国际独立调查的1595、1636、1644号决议。2006年,美在黎以冲突期间偏袒以方,在黎形象受损。冲突结束后,美承诺向黎提供2.3亿美元援助,其中4000万美元为军事援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