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苏里南共和国-《史册》


    第(1/3)页

    苏里南共和国(荷兰语:Republiek Suriname),简称苏里南(苏里南语:Sranan;博杰普尔语:Sarnam),位于南美洲北部,东邻法国法属圭亚那大区,南接巴西,西连圭亚那,北濒大西洋,属热带雨林气候,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包括同圭亚那有争议的1.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苏里南总人口61.7万人。苏里南划为1市(即帕拉马里博市)和9大区,首都帕拉马里博为苏里南河河口的商港。苏里南是一个种族、语言、宗教上极为多元的国家,当中musilin人口占苏里南的13%,其比例在所有美洲国家中最高。

    原为美洲印第安人居住地。1593年被西班牙探险者宣布为其属地。1602年荷兰人开始到此定居。1630年英国移民迁入。1667年英、荷签订条约,苏成为荷兰殖民地,称荷属圭亚那。1954年成为荷兰王国海外自治省,1975年时独立。苏里南无论以面积还是人口排名,都是南美洲最小的一个国家,也是西半球不属于荷兰王国组成体的地区中,唯一一个使用荷兰文为官方语言者,另外,汉语中的客家语是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

    苏里南自然资源丰富,石油、黄金、铝矿业、加工制造业和农业为经济主要产业。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28.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8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5%。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苏里南共和国

    国家领袖:总统:昌德利卡佩尔萨德·单多吉(Chandrikapersad SANTOKHI)、副总统:罗尼·布伦斯威克

    外文名:荷兰语:Republiek Suriname,英语:The Republic of Suriname

    人口数量:61.7 万(2020年)

    简称:苏里南

    人口密度:3.8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南美洲

    主要民族:印度裔、克里奥尔人、印尼裔、丛林黑人、印第安人

    首都:帕拉马里博

    主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

    主要城市:新尼克里

    国土面积:164000 km²(包括同圭亚那有争议的1.6万平方公里)

    国庆日:1975年11月25日

    水域率:1.1%

    国歌:《上帝与苏里南同在》

    GDP总计:24.1 亿美元(2020年)

    国家代码:SUR

    人均GDP:3990 美元(2020年)

    官方语言:荷兰语

    国际电话区号:+597

    货币:苏里南元

    国际域名缩写:.sr

    时区:UTC-3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苏里南地区就已开始有人类的踪迹,在居住此地区的原住民里,最大的族群当属滨海游牧民族阿拉瓦克人,以及稍后才进入此地区的征服者、航海民族的加勒比人。除了这两支主要的民族之外,在内地的热带雨林内尚有更多小型的部族。

    荷兰殖民统治

    直到1650年时,开始有了第一批的欧洲人来到此地——由当时的巴巴多斯总督魏勒比爵士(Lord Willoughby)所率领的英格兰移民在苏里南建立了第一个欧洲殖民地。他们种植烟草,但是最终因为财政而失败。没过多久,英格兰殖民地就遭到亚伯拉罕·克兰生(Abraham Crijnsen)所率领的荷兰殖民部队攻击,这场纷争一直到1667年时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年-1667年)结束才获得初步的解决,在当年英格兰与荷兰签署了布列达条约(Treaty of Breda),荷兰以他们在曼哈顿岛所建立的要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今日纽约市的前身)与英格兰交换苏里南,并且正式改名为荷属圭亚那。

    奴隶制和解放

    在当时的南美洲,奴隶制非常普遍。透过荷属圭亚那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几个殖民岛屿,荷兰王国垄断了当时世界主要的兰姆酒生产事业,欧洲人从非洲引进大量的奴隶至此地区劳动,而成为日后非裔南美人口的起源。1799年时,趁着荷兰被拿破仑所领导的法国并吞这机会,英国人重新获得苏里南的统治权,但在1816年拿破仑帝国瓦解之后又将该地归还给荷兰。虽然英国曾在他们短暂统治苏里南的期间解放了黑奴,但是重回荷兰统治的苏里南,要到1863年以后才正式宣布奴隶制度的废除,使得荷兰成为最晚放弃奴隶制度的欧洲殖民国家。为了取代解放黑奴之后所损失的劳动人口,荷兰自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天的印尼)引进了劳工,其中除了占极大比例的印度裔族群外,也有一部分是华人,而在1873年到1916年之间,也有许多印度劳工透过荷兰的安排,移民到苏里南地区从事劳动。这些外来人口在今日的苏里南人口组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其中兴都人(Hindustani,也就是北印度裔的印尼移民)占了37%,爪哇人15%,马隆人(Maroons,其祖先是逃亡到南美内地的黑人奴隶)10%,华人占2%。

    20世纪

    进入20世纪以后,苏里南从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转变为矿业生产国,今日的苏里南是全世界最大的铝樊土输出国,而铝樊土是炼铝最重要的原料。除了铝樊土外,苏里南也是橡胶与金矿等重要工业资源的生产国。

    1941年11月23日,根据与流亡中的荷兰政府的协议,美国占领了荷属圭亚那以保护铝土矿。

    非殖民化

    1945年,荷属圭亚那举行了首次普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联合国的决议辅导之下荷属圭亚那于1954年时被荷兰规划为一个海外自治省。荷兰仍然控制着防卫和外交事务。

    自1973年起,当地的自治政府开始与荷兰展开沟通谈判,并于1975年11月25日正式独立。

    独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曾占领苏里南。战后,苏里南先后出现了苏里南minzudang、苏里南进步人民党、印度尼西亚农民党和统一工会等组织1954年苏里南获得“内部自治“权,但国防和外交事务仍由荷兰政府掌握。1973年minzudang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成立了以minzudangzhuxiH.A.E.阿龙为总理的政府。

    1975年11月25日宣布独立,成立苏里南共和国。独立后,苏里南政府为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一些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鼓励发展该国私营工业和开发内地资源等。对外则主张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1975年12月苏里南加入联合国1976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2月25日,苏里南发生军事政变,阿龙政府被推翻,新成立的全国军事委员会接管政权,任命H.R.陈亚先为总理。同年8月,陈亚先任总统兼总理。1981年成立由总统陈亚先和军队司令D.鲍特瑟等六人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政策中心。此后政府数次更迭,未遂政变时有发生。1984年由军方、工会和企业界代表组成政府,W.乌登豪特任总理。1985年又组成以鲍特瑟为首脑、乌登豪特为总理的新政府,同时成立以鲍特瑟为zhuxi的最高决策机构最高磋商委员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苏里南位于南美洲大陆北部,东邻法属圭亚那,西接圭亚那,南与巴西接壤,北面是大西洋。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包括与圭亚那有争议的1.7万平方公里)。北部为海岸低地,南部丘陵多山,最高海拔1280米(朱丽安娜峰)。

    气候

    苏里南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C,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当地气候分雨季和旱季。每年2月初至四月底为小旱季,气温最低,平均为22°C,是黄金季节;4月底至8月中旬为大雨季;8月中旬至12月初为大旱季,12月初至次年2月初为小雨季。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苏里南位于飓风去区以外,无重大自然灾害。

    地形

    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是沿海低地,多沼泽,中部为热带草原;南部为丘陵和低高原。平均海拔400-800米,最高点朱丽安娜峰海拔1286米。

    水文

    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最重要的是流贯中部的苏里南河。

    自然资源

    苏里南矿产主要为铝土矿,其他矿产有石油、黄金、铁、锰、铜、镍、铂等。铝土矿已探明保有储量约5.8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2020年1月,美国阿帕奇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苏里南近海海域第58区块发现大量可开发的海底石油,未来发展潜力较大。截至目前,苏里南近海海域已发现5处海上石油资源。2000年,美国地质服务局确定苏里南—圭亚那盆地藏有逾150亿桶原油和11.3亿立方米天然气。据测算,苏里南第58区块估计有65亿桶可开采石油,其中第58区块已发现的4处油田估计有14─15亿桶储量,预计将在2025年底开始生产。

    苏里南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3%。1998年,苏里南宣布将160万公顷(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0%)的原始雨林设为国家保护区。

    行政区划

    区划

    苏里南全国划为一市即帕拉马里博市和九省:瓦尼卡、尼克里、萨拉马卡、科摩维纳、马罗维纳、巴拉、勃洛克彭都、西帕里维尼、科罗尼。

    首都

    帕拉马里博(荷兰语:Paramaribo),是苏里南首都。十分雅致,拥有荷兰、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各式殖民地建筑。壮丽的砖结构建筑 帕拉马里博俯瞰绿色的广场,木制的房子拥挤在狭窄的街道上。高耸的棕榈形成林荫道,红树林树立在河岸两旁。清真寺和犹太教堂并排林立,爪哇小贩沿街叫卖加香烤肉,夹杂着荷兰语口音的人们坐在路边狂饮啤酒。帕拉马里博中心区是总统宫殿前面的团结广场。宫殿后面是帕尔门图因(Palmentuin),热带鸟类居住在拥有高高棕榈树的漂亮公园里面。东面是泽兰迪亚堡垒(FortZeelandia)。

    国家象征

    国名

    苏里南这个国名可能源于一个叫苏里宁(Surinen)的当地原住民土著,他在与西欧人接触时就居住在该地区。

    国旗

    苏里南国旗采用于1975年11月25日,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自上而下由绿、白、红、白、绿五个平行长条组成,红、绿、白条的宽度之比为4:2:1。旗面中央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象征民族的团结和光明的前途;绿色代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也象征人民对新苏里南的期望;白色象征正义和自由;红色象征热情和进步,也表示为祖国献出全部力量的愿望。

    国徽

    苏里南国徽启用于1975年11月25日,国徽中央图案为椭圆形盾徽,中间为一个绿色菱形,内有一颗黄色五角星;绿色代表美好的希望,五角星象征光明的未来。椭圆形左半部为航行于海上的帆船,象征该国的贸易往来;右半部为生长在绿地上的棕榈树,代表该国的农业,也象征大地和生命。椭圆形两侧各有一位美洲印第安人,底端的绶带上用苏里南文写着“正义、虔诚、忠贞“。

    国歌

    《上帝与我们的苏里南同在》(荷兰语:God zij met ons Suriname),又称 《国家的儿子们》(苏里南汤加语:Opo kondreman),是苏里南的国歌,旋律来自1876年的作品《Johannes Corstianus De Puy》。歌曲分为两节。第一节词是Cornelis Atses Hoekstra于1898年创作的《上帝与我们的苏里南同在》。第二节词是Henri Frans De Ziel于1959年创作的《国家的儿子们》。歌曲于1959年12月15日苏里南独立时被指定为国歌。苏里南国歌的荷兰语歌词和苏里南语歌词并不是互译的,实际上,两者相同的部分很少。

    人口

    2020年,苏里南人口约60.96万。全国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帕拉马里博市。

    旅居苏里南的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首都帕拉马里博市。

    民族

    苏里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中包含印度人、克里奥尔人、印度尼西亚人、丛林黑人、印第安人、华人。其中印度裔占33%,克里奥尔人占31%,印尼裔占15%,丛林黑人占10%,印第安人占4%,华人占3%,白人1%,其他人种占3%。有约18万苏里南人旅居荷兰。

    华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华人近年开始更多涉足苏里南政治。

    政治

    政体

    苏里南实行总统制。根据1987年10月生效的新宪法规定,总统为guojiayuanshou、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国务委员会zhuxi。拥有行政权,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部长会议(政府)是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统、副总统和内阁部长组成,副总统任总理,对总统负责。国务委员会指导国家领导机关的工作,监督政府执行国民议会的决定。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负责选举总统、副总统和制定法律。

    2020年5月25日,苏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议会51席中,进步改革党、民族民主党、大众解放发展党、minzudang、崇高真理党、兄弟团结政治联盟分获20席、16席、8席、3席、2席和2席。7月13日,苏国民议会举行总统选举,进步改革党候选人、zhuxi单多吉当选并于7月16日宣誓就职。目前苏政局稳定。

    宪法

    1987年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草案并生效。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民议会和总统共同行使,国民议会经由全民选举产生。总统和副总统由国民议会2/3以上多数选举产生,如果未达2/3,将由国民议会和地方议会共同组成的国民大会选举产生。总统是guojiayuanshou、政府首脑、国务委员会zhuxi、武装部队总司令,行使行政权,任命内阁;政府由总统、副总统及各部部长组成,副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对总统负责,政府部长不是国民议会的议员;国务委员会监督政府执行国民议会的决定,成员由总统和工会、企业、立法机构及军方等主要政治力量的代表组成,有权否决它认为违背宪法的法案,最终否决权在总统手中,总统在1个月内考虑同意或反对国务委员会的决定。法院司法独立,不受任何干涉。

    议会

    苏里南国民议会为一院制,为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设51个席位,任期5年。本届议会2020年7月成立。议长马里纳斯·贝(Marinus BEE)。

    政府

    苏里南本届政府于2020年7月16日组成。主要成员有:总统单多吉,副总统龙尼·布林斯韦克(Ronnie BRUNSWIJK),外交、财政、国际商务与国际合作部长阿尔贝特·拉姆丁(Albert RAMDIN),卫生部长阿玛·拉马丁(Amar RAMADHIN),劳工、就业与青年部长里什玛·屈尔迪普辛格(Rishma KULDIPSINGH)、国防部长克里希娜·马图拉(Krishna MATHOERA)等。

    司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