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立陶宛共和国-《史册》


    第(2/3)页

    一战结束后立陶宛王国被撤销,随后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颁行临时宪法,奥古斯丁纳斯·沃尔德马拉斯成为首名立陶宛总理,组织政府与军队,开始为期三年的独立战争,对抗苏联支持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联战争)、西俄罗斯志愿军与波兰(波兰-立陶宛战争),1919年波兰第二共和国对立陶宛发动了一场政变(英语:1919 Polish coup d'état attempt in Lithuania),企图建立亲波政权并组成共主联邦,但最终失败。1920年10月爆发热利戈夫斯基兵变,波兰军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地区,先建立了傀儡政权中立陶宛共和国,1922年再将其并入维尔诺省,立陶宛政府迁至考纳斯,但仍以维尔纽斯为法律上的首都,战间期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均非常紧张。1923年1月立陶宛在克莱佩达起义后占领了原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克莱佩达地区。1938年3月波兰因欧洲局势紧张而欲巩固北方边界,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兰重新建交否则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实力不足以抵御波兰军队,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

    内政方面,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英语:Constituent Assembly of Lithuania)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1926年立陶宛爆发政变,曾任首任总统的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英语:Lithuanian Nationalist Union)登台掌权,1927年解散国会,并于1928年通过支持总统独裁的新宪法,查禁反对党并限制言论自由,少数族裔的权益也受到限缩。

    战间期立陶宛事实上的首都考纳斯有小巴黎之称,生活水准接近西欧国家,受薪阶级的薪资也与西欧国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与工业生产(英语:Industrial production)均快速增长。但经济情况受到国际经济萧条影响,1935年因农产品价格剧降,苏瓦凯加与祖基亚均有农民罢工。政府积极镇压国内反对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农民因发起暴动而被处死。

    二战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政府在两天后同意,同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附带的秘密附加协议中,立陶宛被划入纳粹德国势力范围。

    构成波罗的海诸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各地区如果发生领土与政治重组,立陶宛的北部边境将充当德国与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境。在此种情况下,立陶宛与维尔纽斯地区的相关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

    8月29日,德国驻立陶宛特使埃里希·策希林宣称,战争开始后德国将要求立陶宛保持完全中立,但实际上德国政府希望立陶宛人在波兰遭到袭击时采取措施夺取维尔纽斯争议区。迫于英国与法国的外交压力,立陶宛并没有按照德国的意愿行事,而是宣布了中立。9月19日,苏联军队占领维尔纽斯,苏联政府获得了波罗的海领土与政治谈判的主动权。9月25日,斯大林建议变更现有的苏德秘密协议,德国放弃了除去立陶宛西南部以外的所有立陶宛领土以换取波兰的卢布林及周边区域,默许了立陶宛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德国人试图与苏联和立陶宛方面作进一步的交涉,但在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精心策划下,10月立陶宛被迫签订苏联-立陶宛互助条约(英语:Soviet–Lithuanian Mutual Assistance Treaty),准许苏联在立陶宛设立5个军事基地与驻军2万人以交换苏军交还入侵波兰时占领的维尔纽斯,随后苏联被冬季战争耽搁,1940年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英语:Soviet ultimatum to Lithuania),要求改组立陶宛政府并允许红军随意驻军,立陶宛政府因境内已有苏联驻军,无武力反抗的可能而被迫同意,斯梅托纳总统出逃,超过20万名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隔天苏联又向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将波罗的海三国完全占领。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捷卡诺佐夫被派往立陶宛监督傀儡政府立陶宛人民政府(英语:People's Government of Lithuania)与人民议会(英语:People's Seimas)成立与选举,7月21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于8月3日加入苏联,随后立陶宛被快速的苏维埃化(英语:Sovietiz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除立陶宛共产党外的政党与许多组织都被宣布非法,约12000人被逮捕后送往古拉格关押,大量私人财产被充公,货币也改为苏联卢布,粮税大幅上升,立陶宛军队则被改编为苏联红军第29步兵军(英语:29th Rifle Corps)。1941年6月14日至18日(纳粹德国进攻前一周)有约17000名立陶宛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其中许多因不人道的环境而死亡,史称六月遣送。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立陶宛行动前线(英语:Lithuanian Activist Front)发动六月起义,建立临时政府,但德国北方集团军占领立陶宛(英语:German occupation of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后临时政府即瓦解,立陶宛被并入德国的奥斯兰总督辖区。

    纳粹德国在立陶宛展开犹太人大屠杀,将犹太人送往集中营中屠杀,6月25日阿尔吉尔达斯·克利马蒂斯即在党卫军监督下发起了考纳斯反犹骚乱,杀害大量犹太人,1941年12月已有超过12万名立陶宛犹太人遇害,纳粹占领期间共有91%至95%的犹太人被屠杀,其中近十万人死于波纳里大屠杀。许多立陶宛人冒生命危险保护犹太人,截至2018年1月以色列政府已向893名立陶宛人颁授国际义人;但也有约13000名立陶宛人加入了立陶宛辅助警察营(英语:Lithuanian Auxiliary Police Battalions),其中许多与纳粹党卫队别动支队(英语:Einsatzkommando)一起屠杀犹太人,另外也有立陶宛安全警察与党卫军和纳粹安全警察合作,镇压犹太人、波兰反抗军与地下共产党。

    二战对立陶宛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据苏联方面记载,德国占领期间至少有21个村庄被摧毁,56个发电站在德军撤退时停止了工作,1140多座桥梁被毁,工业区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损毁使得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苏联重新占领

    1944年德军撤退后苏军再次占领(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波罗的海三国,继续将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亚,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方止,立陶宛共产danglingdao人安塔纳斯·尤奥佐维吉吕·斯涅奇库斯(1940年至1974年担任领导人)从旁协助逮捕与流放的行动。苏联试图将立陶宛融入其社会,禁止一切立陶宛国家象征,立陶宛的反抗势力则组成游击队对抗苏联,共有约5万人参加,自1944年活跃至1953年,试图重建独立的立陶宛国,甚至大量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也积极为抵抗战士提供庇护和援助,反苏抵抗运动的核心力量是1944年建立的立陶宛防卫力量(英语:Lithuanian Territorial Defense Force)(LVR),该组织在波维拉斯·普莱恰维丘斯(英语:Povilas Plechavičius)将军领导下由德国人建立,在这位领导者于同年5月因反对德国军方被捕后,LVR的成员遵循他最后的命令分散成小组前往乡下继续活动,将游击队扩散到整个立陶宛,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使他们同时与德国占领军和苏联军队为敌。到了1949年,全立陶宛的各个游击组织进一步联合并组建了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英语:Union of Lithuanian Freedom Fighters),其领导人约纳斯·热梅蒂斯(英语:Jonas Žemaitis)于2009年被追认为立陶宛总统。游击队未能成功抵抗苏联的统治,但展现了立陶宛非自愿加入苏联、追求独立的意志。事后欧洲人权法院与立陶宛法院均判决苏联镇压立陶宛游击队的行动为种族灭绝。

    游击队被镇压后,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势力散发出版报刊与天主教书籍,活跃成员包括Vincentas Sladkevičius(英语:Vincentas Sladkevičius)、西吉塔斯·坦克维休斯(英语:Sigitas Tamkevičius)与妮月蕾·萨杜奈特等。1972年时年19岁的学生罗马斯·卡兰塔在考纳斯自焚以抗议苏联统治,造成考纳斯数日骚乱。

    1976年反苏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尔辛基小组,透过外国电台宣布立陶宛独立,向西方国家宣传苏联治下的立陶宛人权受到侵害的情形,随着苏联推行开放政策,立陶宛独立运动组织萨尤季斯于1988年6月3日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独立为宗旨,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日后担任立陶宛国会的首任议长)为其领导人,在全国各地获广泛支持,1988年8月23日在维尔纽斯温吉斯公园(英语:Vingis Park)举办的一场反苏集会即有约25万人参加。1989年8月23日,为纪念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使全世界关注波罗的海国家被占领的情形,立陶宛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发起大规模的反苏示威波罗的海之路,萨尤季斯为组织者之一,共有200万人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千米的人链,穿越波罗的海三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俄语: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或苏维埃立陶宛,是1940年至1941年以及1944年至1990年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在1946年之后除了与白俄罗斯之间的边界略有调整以外,其疆域及国界与今天的立陶宛相同。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持续了四十五年。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当时承认立陶宛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上的主权国家,受国际法约束,以1940年前波罗的海国家任命的使馆为代表,这些使馆通过立陶宛外交服务在各地发挥作用。

    1989 年 5 月 18 日,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仍是苏联的一部分。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共和国重新建立独立国家。

    独立至今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委员会(英语:Supreme Council – Reconstituent Seimas)签署立陶宛复国法案宣布立陶宛恢复独立,为第一个自苏联宣布独立的共和国,4月22日苏联宣布对立陶宛实行经济封锁(英语:Soviet economic blockade of Lithuania),停止向立陶宛供应石油等原物料,隔年1月苏联试图策划兵变推翻新独立的立陶宛政府,莫斯科当局认为立陶宛经济情况不佳,当地人应会强烈支持政变,便派遣军队进攻维尔纽斯政府大楼,是为立陶宛一月事件,但立陶宛人多支持独立的政府,故政变未能成功,苏联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撤军。1月31日苏军在立陶宛与白俄罗斯的边境攻击立陶宛边检人员,造成7人死亡(梅迪尼恩凯大屠杀)。

    1991年2月11日冰岛议会决议指冰岛政府1922年对立陶宛独立的承认仍有效,且从未正式承认苏联占有立陶宛 ,两国应尽快恢复外交关系。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1992年10月25日立陶宛公投制定现行宪法,1993年2月14日全民直选选出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为首任立陶宛总统,同年8月31日俄罗斯军队全数撤离立陶宛;2001年5月31日立陶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加入申根协议;2015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2018年7月4日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2009年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当选总统,为立陶宛第一任女总统,2014年成功连任。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立陶宛国土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中东部(北纬3°54'~56°27',东经20°56‘~26°51’),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了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国境线总长为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

    地形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东南部的高低,最高点海拔293.6米。

    水文

    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0个,湖泊总面积达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积4479公顷;共有722条河流,最长的河流涅曼河全长937公里,流经立陶宛境内长度47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

    气候

    立陶宛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较长,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4°C-7°C;夏季较短而且凉爽,日照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温暖,7月平均气温16-20°C。

    时区

    立陶宛属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差6小时。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日至当年10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期间与北京时差5个小时。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立陶宛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主要依赖进口。主要资源有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大陆架的石油,泥煤、建筑用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等,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岩,还有白云石、矿泉水、地热等资源。

    森林资源

    立陶宛的森林和水资源较为丰富。面积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森林面积197.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多为针叶林,主要为松鼠。主要树种是橡树、桦树。森林中的蘑菇、浆果、草药资源也比较丰富。

    动物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教教的栖息地,立陶宛共有70多种哺乳动物,13种飞鼠,还有被列入保护名单的白兔、猞猁并有狼出没。立陶宛有330种鸟类,99种鱼类,其中26种为海鱼。1.5万种昆虫和无脊椎动物。

    行政区划:

    政区

    立陶宛全国划分为10个县,即维尔纽斯县、考纳斯县、克莱佩达县、首莱县、潘涅维日县、马里亚姆波列县、陶拉格县、泰尔夏伊县、乌捷纳县、阿利图斯县。共44个区、92个市、22个镇。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等。

    首都

    维尔纽斯(Vilnius),位于立陶宛东南部的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汇合处(北纬54度41分、东经25度17分)。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54.9万(2011年12月)。1月平均气温—7.8℃,7月平均气温20.8℃。

    国家象征:

    国名

    已知“立陶宛”(Lietuva)之名最早的纪录出自《奎德林堡编年史》中1009年3月关于传教士奎尔富特的圣布鲁诺(英语:Bruno of Querfurt)的一则故事,其中提到了Lietuva的拉丁化名Litua。此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波罗的海地区的许多族群名均来自水文名(英语:Hydronym),Lietuva一名即为来自克尔纳韦附近的利耶塔瓦河(英语:Lietava (Neris)),有观点认为这条河流很小,较不可能是立陶宛的名称来源,但这种命名方式在历史上有先例;另一说指此名来自当时组成立陶宛社会、臣服于统治者的军事组织烈提司(英语:Leičiai)(Leičiai),14至16世纪的历史文献仍有用Leičiai称呼立陶宛人者,与立陶宛语相近的拉脱维亚语至今在诗作中或描述历史时也会使用这个词称呼立陶宛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