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马尔代夫共和国-《史册》
第(1/3)页 马尔代夫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dives),简称“马尔代夫”(Maldives),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距离印度南部约600公里,距离斯里兰卡西南部约750公里。26组自然环礁、1192个珊瑚岛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其中约200个岛屿有人居住。国土面积11.53万平方公里(含领海面积),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55.7万(截至2022年8月),首都马累,全国分21个行政区。该国是个伊斯兰教国家。
1116年建立苏丹国。近400年来,先后遭受葡萄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和统治,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1965年7月26日宣布独立。1968年11月11日建立共和国。
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的马尔代夫由1200余个小珊瑚岛屿组成,其中202个岛屿有人居住。马尔代夫南部的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为海上交通要道。马尔代夫基于环境因素,境内无法建设铁路,但仍设有易卜拉欣纳西尔国际机场。
2016年10月13日,马尔代夫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鉴于长期以来英联邦部长级行动小组及英联邦秘书处给予马尔代夫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马尔代夫政府决定脱离英联邦。2018年2月5日,马尔代夫总统亚明宣布全国进入15天的紧急状态,2月20日决定再延长30天到3月22日,到3月22日45天的国家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将不会再将其延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马尔代夫共和国
国家领袖:易卜拉欣·穆罕默德·萨利赫(总统)
外文名: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dives
人口数量:55.7 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22年8月更新显示)
简称:马尔代夫
人口密度:1801.8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亚洲
主要民族:马尔代夫族
首都:马累(Malé)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属逊尼派。
主要城市:马累(Malé)
国土面积:9万平方公里(含领海面积)
国庆日:1965年7月26日
水域率:0.97
国歌:《团结一致向我们的国家致敬》
GDP总计:37.57 亿美元(2020年)
国家代码:MDV
人均GDP:6745 美元(2020年测算含在马常住外国居民)
官方语言:迪维希语(Dhivehi)
国际电话区号:960
货币:拉菲亚(Rufiyaa)
国际域名缩写:.mv
时区:UTC+5(无夏时制)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树:椰子树
国花:粉玫瑰
人类发展指数:0.702
通货膨胀率:4.0%(2009年)
历史沿革:
文献记载
历史记载马尔代夫起源于12世纪,但文学作品和考古却发现马尔代夫的历史可追溯到先伊斯兰教时代。马尔代夫曾是那些出海远航的伟大探索家们的中转站,这远远早于欧洲航海史。
第一次提到马尔代夫是在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的著作中,其中他提到了斯里兰卡西面1378个小岛的地方,指的就是马尔代夫。自从那时起,许多航海家不断提及马尔代夫:14世纪末的Pappus Alexandria提到了Taprobane岛和1370个相临的岛屿。底比斯人Scholasticus曾航行到印度马拉巴尔海岸,他提到了“一千个小岛和那里险恶的环境:因为那里的磁石海岸会导致铁皮船的触礁沉没”。
历史变迁
公元前5世纪,雅利安人来此定居。
1116年建立了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苏丹国,前后共经历了六个王朝。
波斯商人Suleiman曾横跨印度洋,他写到:“在这个名为Herkend的洋面上有将近1900个岛屿,统治者是一个女人,财富不可记数”。他还曾跟随郑和的远航队在1433年到达东非,他在他的海岸调查中证实,商船来到马尔代夫进行贸易,购买这里的绳子。明朝时,中国人非常熟悉这些岛屿,称这里为“伏在水下的山脉”(流沙),并记载了这里的气候、地理和风土人情。
1558年始,葡萄牙对其实行殖民统治。在塔库鲁法努领导下,马尔代夫人民举行了起义。
1573年,光复祖国。18世纪又遭荷兰入侵。1887年沦为英国保护国。
1932年,马尔代夫改行君主立宪制。
1952年成为英联邦内的共和国。
1954年议会决定废除共和国,重建苏丹国,实行总统制。
1965年获得完全独立,那一年它也加入了联合国。该国实行联邦制,被选举的总统为guojiayuanshou。
1967年,英国驻军彻底从阿杜环礁撤退。
1968年11月11日,通过全民投票宣布成立马尔代夫共和国,废除苏丹国,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易卜拉欣·纳西尔就任总统。
1975年,加入伊斯兰会议组织。
1976年,加入不结盟运动。
1988年,部分商业集团在马尔代夫策动政变,印度海空和伞兵部队将盘踞马尔代夫的雇佣军击败。
美国通过常驻英属迪戈加西亚岛的轰炸机基地、管辖中东中央司令部,第五舰队和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也对马尔代夫施加影响。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令马尔代夫群岛经济遭受重创。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印度洋势力也后撤。高举伊斯兰主义和反西方大旗的政客开始长期把持马尔代夫总统宝座。
2016年10月,马尔代夫宣布脱离英联邦。
2018年2月5日,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正式发布命令,从当天开始全国实行为期15天的紧急状态。
2022年10月11日,当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新成员,将于2023年1月1日就任。
2023年9月10日,根据马尔代夫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未有候选人在9日的总统选举中获得超过50%的选票。根据宪法,总统选举将进入第二轮投票。
马尔代夫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总统选举选民总人数超过28万,其中约22.5万人参加投票。共有8名候选人参加此次总统选举,进步大会联盟候选人、马累市长穆伊祖获得46.06%的选票,马尔代夫民主党候选人、现任总统萨利赫获得39.05%的选票。
根据马尔代夫宪法,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50%的选票可直接获胜,如无人获得过半选票,两名得票领先的候选人将进入第二轮角逐。
当地媒体早前报道,第二轮投票将于9月30日举行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尔代夫位于印度洋,地处东经72度33分至东经73度46分,北纬7度6分至南纬0度42分,由26组自然环礁共计1192个珊瑚岛组成,其中有187个居民岛和164个旅游岛,地形狭长低平,平均海拔1.2米。马尔代夫总面积为9万平方公里(含领海面积),陆地面积仅占0.331%,约298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有9个,最大的岛─富阿莫拉库(FUAMULAKU)位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南267公里处,面积13平方公里;胡鲁马累岛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马尔代夫南距英属查戈斯群岛550公里,北与印度的拉克代夫、米尼科伊和阿明迪维等岛屿相距600公里,距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669公里。
地形地貌
马尔代夫的最高点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最低的,并且是最平坦的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珊瑚岛组成,分成19个行政组,分布在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其中199个岛屿有人居住,993个荒岛,岛屿平均面积为1-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2米。
气候
马尔代夫跨越赤道,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印度洋影响,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具有炎热潮湿的特点,无四季之分。马尔代夫阳光充足,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年平均气温28℃左右,每年3月至4月份气温最高,达32℃。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每当季风来临,一般都伴有大量降水。空气湿度很大,年均湿度在70%以上。季风相对柔和,没有飓风、龙卷风,偶有暴风。首都大马累地区日最高温度31℃,最低温度26℃。
自然资源
马尔代夫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各种热带鱼类及海龟、玳瑁和珊瑚、贝壳之类的海产品。
马尔代夫及周围水域拥有700多种鱼类,生产鲣鱼、金枪鱼、龙虾、海参,还有少量的石斑鱼、鲨鱼、海龟和玳瑁等。最多的是珊瑚鱼,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
行政区划:
区划
马尔代夫总共由26组天然礁石群组成。这些礁石群被分成21个行政区,包括19个行政环礁及马累和阿杜两个市。 行政区按环礁划分,小的环礁单独或几个组成一个行政区。每个环礁和大的居民岛都有当地民众选举出的管理委员会。全国共有20个环礁委员会,66个岛屿委员会和2个城市委员会。
首都
马累(迪维希语:Malé)马尔代夫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首都之一,小得没有自己的飞机场。马尔代夫的飞机场是建在隔邻的瑚湖尔岛(Hulhule)。面积约1.96平方公里,24.8万居民(2019年)。炫目的白色珊瑚礁和多半漆成蓝色、绿色的门窗形成强烈的色差,房子通常筑得又高又窄,据说是为了避免恶魔入侵,由于曾受英国管辖,因此也有部分建筑带着浓厚英式气息。在这个袖珍国都中,有多达600辆的出租车穿行不息,在马累当地人除了摩托车最常选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出租车。
马累岛在斯里兰卡西南约670千米,为马尔代夫的贸易中心,有航空线和海上航线与斯里兰卡、印度相通。马累岛的人口有大约24.8万人,几乎占了国家总人口的40%,这个世界最小的首都也是世界最拥挤的首都,在这个海岛国家人民向往着都市生活。它是马尔代夫全国经济,政治及文化中心以及国营及私营团体的集中点。这个岛上是马尔代夫群岛的缩影。
马累分成Henveyru、Galolu、Machchangoli、Maafannu等四个区域,街道上没有柏油路,放眼望去尽是荷兰砖铺的路面,皇宫和政府机关等多是两层式平房,屋外花园长满了各种草、木,有木瓜、椰子、芒果和虎剌梅等。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53名。
国家象征:
国旗
马尔代夫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国旗由红、绿、白三种颜色组成。旗地为绿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边。红边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四分之一,绿色长方形的宽度为全旗宽度的一半。一牙白色新月位于绿色长方形的正中。红色象征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鲜血;绿色意味着生命、进步和繁荣;白色新月表示和平、安宁和马尔代夫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国徽
马尔代夫的国徽由一弯新月、一颗五角星、两面国旗、一棵海椰子树和绶带构成。马尔代夫国徽的新月和五角星表示马尔代夫的国教为伊斯兰教,国旗象征国家的权力和尊严,海椰子树代表人民的生计。底端的绶带上写着马尔代夫的传统名称。
人口
马尔代夫人口以迪维希人为主要组成族群,该族群在历史上活动范围包括现今马尔代夫诸岛及印度的米尼科伊岛、拉克沙群岛。迪维希人有着共通的文化,并以迪维西语作为沟通媒介,其属于印度-雅利安人,与僧伽罗人有密切关系,在基因学分析上,与中东、南亚、南岛民族与非洲之痕迹。
于2006年人口普查,马尔代夫人口为298968人,马尔代夫人口成长率于1985年达到最高,为3.4%,而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该国人口成长率为1.9%。1978年预期寿命为46岁,现已增至72岁。婴儿死亡率亦由1977年的12.7%降至今日的1.2%。于马尔代夫有超过4万名孟加拉人,为该国最大的外来劳动力来源国。其他移民包括菲律宾外籍劳工及少数西方国家人士移居。
政治:
政体
第(1/3)页